查看原文
其他

高考阅卷公平吗?99%的人不知道,古代科举竟然是这样阅卷的!

2017-06-16 国学微文摘

近日,各地高考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中。和现代一样,阅卷也是古代科举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。来看看古代是怎样防止考生作弊,体现公平的:

隋唐时期


当时科举才刚刚起步,所以没有特别系统的阅卷制度。考生的命运就靠阅卷考官在试卷上批的“通”或“不”字决定,而且礼部试是不糊名的。


如此简单的程序,便给一些考生提供了“便利”,很多考生在开考前带上自己的大作去权贵们府上拜访,希望得到引荐而顺利通关。可见当时士人能否中举和卷面成绩关系很小,社会声望和人际关系才是影响其功名的主要因素。


宋朝


宋朝之后,科举取士盛极一时。为了改善科场作弊现象,当时政府建立了一套非常严密的阅卷程序。


监考人员收卷后,首先把卷子交给弥封官,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全部折叠起来,再用空白纸覆盖弥封,加盖骑缝章。这就类似于现代的装订密封,阅卷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看的是谁的试卷。


专人誊录


不过,即便考卷被密封,还是有一些腐败的考官收了人家好处,凭借辨认考生字迹作弊。


于是,宋真宗赵恒设立了誊录院:专门誉抄考生的试卷,阅卷官直接在抄好的卷面上参评,这样就无法通过字迹来辨别这是谁的试卷了。


注:誊录人员不得携带墨笔,誊录所用的纸张数、墨水颜色也都要一致,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试卷。


层层批阅


在誊写完毕后,还要由对读官将试卷及副本一起交给各位对读生校对,看誊录是否有误。校对无误后,对读官要在试卷上盖章。然后才进入真正的阅卷程序。


阅卷人员将初阅后自己觉得优秀的试卷,推荐给副主考,这类试卷叫“荐卷”。而副主考会在他觉得满意的试卷上批一个“取”字。而这些有“取”字的试卷会送给主考官,如果主考官也满意,批一个“中”字。考生的命运就此被最终决定。


复核查卷


尽管如此阅卷程序如此严格,但考官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考生成绩。


因此,一些有责任感的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“落卷”,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“取”的荐卷进行复核。


此外,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——允许落榜生查卷,考生如果认为自己试卷被评差了可以上访,而被查实确是考官原因责任人会被治罪。



历史文章(点击蓝字直接阅读)

一位老和尚真言,看到第二句我就服了!

一个人最重要的6种能力,你掌握了几种?

不要在该吃苦的年纪,选择安逸(深度好文)

这些古代名人,竟都是“高考落榜生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